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背后的设计历程,像极了做方案时的你...
作者:KK体坛2024-06-01 01:05:51
从一块冰,一朵雪花,到一个创意无限的点火仪式,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简约、浪漫、童真、唯美的开幕式呈现在全球观众面前。
奥运五环下,中国人的冰雪智慧凝聚成巨大力量,书写着古老与现代,简约与精彩的奇迹。
奥林匹克会旗入场。兰红光摄(新华社)
“2022个孩子,2022个无人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幕式工作部演出策划主管陈婧玮在工作日志上留下了这样的字迹,她记录的是和平鸽环节的最初设想。日志写于2019年10月。
像这样的工作日志,陈婧玮记了整整5本,它见证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诞生的日日夜夜。一边翻看笔记,陈婧玮一边盘点道:“仅从去年3月29日到今年2月3日,总导演张艺谋参加的会就有209次。”
早在3年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就开始了前期准备,那时全国人民尚未得知冬奥组委的官宣消息。彼时,张艺谋执导的《悬崖之上》还未拍摄完成,他已与团队启动了创意程序,那是各种理念、观念的碰撞,到底要讲一个怎样的中国故事,要讲一个怎样的奥运故事,成为一个巨大的悬念。
在悬念被不断破解的日子里,张艺谋的初衷早已明晰:“不过多讲中国古代,因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已经讲过了,我们这次以现当代为主,以新时代为主,要更能凝聚在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和胸怀上。”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日子,视效总监王志鸥至今也为之动情,“一开始,大家就想要做与众不同的开幕式,我们想能超越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只有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王志鸥记得,2019年8月23日,刚刚结束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第二次彩排时,张艺谋就启动了冬奥会开幕式创意会,如何做点火,如何做奥运五环被率先提出来。
这是主火炬。王建威摄(新华社)
美术总监陈岩曾是2008年奥运会主创团队成员,他此番再次成为了伟大创意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张艺谋总导演当时在电话里跟我说,要讲一个关于冰的故事。”陈岩一下子感到热血澎湃,这和他的想法一拍即合, “不要多余的东西,一块冰,一朵雪花,一笔就能画出地球来。”初始方案很简单,获得了冬奥组委一次性通过。
翻开陈婧玮的工作日志,还写下了“万物复苏,生生不息”等字眼。讲一个伟大中国的故事,自始至终被开幕式主创团队孜孜追求。
开幕式的一个个细节无不阐释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故事的开篇由二十四节气起笔,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变身为“倒计时器”,从“雨水”开始,到“立春”结束。文学统筹于蕾回忆,当第24届冬奥会、2月4日立春和二十四节气这些元素碰撞在一起时,当灵感迸发的那一刻,主创团队成员都很兴奋。“张艺谋总导演还主张选用古诗词、谚语,他说,再也不会有哪个国家用古老的诗歌来做倒计时了。”网友拍摄的郑州高铁站动车出发酷似惊蛰万物复苏,也给主创人员带来灵感,外拍团队于是用镜头捕捉一个个生机盎然的中国画面。最终,充满中国当代气象的动感画面与二十四节气、古诗词相互呼应,端庄大气的倒计时环节将古老中国与现代中国传达给了全世界。
开幕式上,满目春色将希望、积极、昂扬播撒进了全场。当被问及开幕式主色调时,张艺谋回答说“绿色”,他说:“中国人讲的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讲的是生生不息。我们在开幕式不仅要讲冬奥会,还要讲中国人的时间观、宇宙观,尤其是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生生不息的概念非常重要。”
中国元素贯穿始终。一滴中国水墨晕染开来,幻化成黄河之水天上来,铺满全场,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浸入寻常百姓家的中国元素也扑面而来,张艺谋说:“演唱奥运会会歌的大山里的孩子,他们身上的服装就有‘虎头’纹样,演唱主题歌的孩子们服装的图案,是河北的窗花,窗花上写着和平。”此外,还有引导牌上的中国结雪花、运动员入场式“中华之门”、“吉祥之窗”上展现的中国传统纹样等等。
在陈婧玮的工作日志上还记录了五环、冰立方一组数据:五环长度、宽度、厚度为19米x8.75米x0.35米;冰立方长度、宽度、高度为22米x7米x10米,晶莹剔透的五环、冰立方蕴藏着中国科技的力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接到开幕式任务后,将之作为与北斗工程、探月工程同等级别的重大任务,迅速组建了技术团队与管理团队,这家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几年间甚至有近10万人投入进来。
去年1月,“鸟巢”地面舞台的正式进场施工就紧锣密鼓展开。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技术保障处副处长刘奇说,当时鸟巢挖掘了一个100米×62米、主体深度高达10米的巨型地仓。经过航天科技集团工程人员几个月的努力,“鸟巢”架起总重量约5000吨、装机功率约2000千瓦的巨型舞台,而中心则是直径16米、重约300吨的圆形升降舞台。地面舞台上还铺设了上万平方米的LED地屏,这也是世界大型演出中面积最大的LED地屏。“地面舞台、地屏等舞台装置项目在去年10月完成安装、调试、验收等,随即就马不停蹄地配合演员进行现场排练的技术保障工作。”刘奇说。
中国代表团在开幕式上入场。杨磊摄(新华社)
航天科技集团还完成了冰瀑、冰立方和五环装置、威亚以及主火炬台等大型装置。仅是为了五环的完美呈现,过程就颇为艰辛。刘奇透露,五环为LED装置,因为需要供电,最开始电线从底部往上走,但这样的外观被导演要求“整改”。技术人员又将两根绳子挪到五环外侧,“结果,为了完成五环起吊过程,从下午6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起吊了三次才成功。”刘奇揭秘道,为了让五环上升更稳妥、更安全,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实验,最后将五环总重量控制在3吨以内。
刘奇说,为了让五环持续发光,初始阶段,当五环上升时,电线卷起并收入一个2米x2米的收线框内。现场排练时,这个外观形象挨了批。“我们再将框拆掉,对电池进行扩容。”外观简洁的五环内部“沟壑纵横”,铝合金骨架内排布着密密麻麻的电源线、信号控制线等。技术人员重新精心排布,留出更多空间放入新增电池。同时在低温实验室进行电池低温试验,以保证即便在零下20摄氏度环境下也能持续稳定供电,满足长时间的五环吊装展示的需要。
开幕式上,甚至大胆使用了一些最新技术。冬奥会开闭幕式实时交互特效团队负责人、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院长童雷说:“在大型演出中,基于人工智能的实时交互特效还是首次使用。”和平鸽环节,孩子们踩着脚下的雪花嬉戏、奔跑,这正是对场上670人进行实时跟踪,并将实时效果呈现在每个人脚下而实现的。
童雷透出了谜底:“我们为此采用了人体识别与跟踪技术,该技术采用英特尔的人工智能识别算法,进行人体识别与定位。”原来,四台高清摄像机先将场上每一位演员识别出来,同时定位其位置信息,进行实时跟踪。接下来,再将每个演员在场上位置的精准信息,传递给采用交互引擎技术的实时渲染呈现系统,“这个系统利用捕捉系统提供过来的位置信息,把预先设计好的视频效果,精准呈现在演员脚下,这样就能形成如影随形的效果了。”
“43秒!”陈婧玮在工作日志上记录了冰立方升起、降落的时间,各种精确到秒的数字,在她的日志上记得密密麻麻。
王志鸥向我们展示了开幕式的数据量——开幕式所有环节做了共5800多秒、29万帧数字内容,“鸟巢”地面即冰面分辨率为14880x7248,“鸟巢”竖屏即冰瀑分辨率为2560x7328,整个开幕式视觉效果数据量约等于15个IMAX的制作量。这在奥运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王志鸥和众多视效艺术家、机械工程师、程序员合力在开幕式现场创造了一个个视效奇观。在五环环节,冰瀑上出现一滴中国水墨,这滴水墨就做了上百版,王志鸥说:“我们运用AI图像算法,机器学习了大量中国传统水墨画,制作水墨纹理特征模型,以此生成风格化的山水图像。”他透露说,水墨幻化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并不是简单还原水流的效果,而是水纹中要透露出中国画的感觉。
上升又降落的冰立方,这是王志鸥带领团队设计的三维数字装置,实现了技术创新的五面裸眼3D效果。24道激光射向冰立方,在巨大的冰立方上雕刻历史,从往届冬奥会一直到北京冬奥会。王志鸥说,冰立方里,神来之笔描绘出各种冰雪运动,从第一笔开始一直到北京2022年冬奥,这些神来之笔正是由北京印刷学院水墨动画专业的师生用水墨动画一帧帧创作而成。这也是奥运历史上首次以水墨风格呈现冬季运动项目。
为了实现激光和光影互动,在内容制作上,视效团队遇到不少挑战。王志鸥透露,视效团队做了两万多张效果图,“我们开发了一套编程程序,能把每一秒的视频信息变成点位信息,这样激光就能围绕五环进行转动。”因为激光机器距离冰立方上百米,激光的调焦很难精准,从每天晚上十点开始到凌晨两三点,技术人员都要一次一次地进行调试,直到点位精准。王志鸥说,随着技术测试的深入,为保证机械设备在43秒内完成上升,冰立方的尺寸也进行了优化调整,最终将高度降低为10米,保证了最终的完美呈现。
开幕式的倒计时表演。杨磊摄(新华社)
满目春色,生机盎然,393名来自山东中华武校、宋江武校的同学舞动近10米长的LED发光杆与地面影像互动,表达春天的绽放。陶雯婷说:“《立春》表演环节是和北京理工大学仿真实验室团队合作,技术团队在发光杆的经度、纬度、角度做了标识,并为每人制作了手册。”由于每人拿到的手册都不同,演员排练更有效率。
但演员们要制造出不同波澜的多种状态,有连绵起伏的,有交替感的,有叠合感的,这对他们是一次全新的考验。“最费力的是如何和装置、影像做咬合。”陶雯婷说,机械有机械的时间点,激光有激光的时间点,在那一秒,影像、机械、装置、演出都要全部对位。经过一次次艰苦磨合,小伙子们最终有了完美呈现。
这是开幕式上的“雪花”环节。曹灿摄(新华社)
分场导演田湉负责的和平鸽环节,历经七八次大改,直到今年1月10日最终方案才确定。田湉回忆,最初方案是孩子们手中拿着发光和平鸽道具,排列成两颗“心”的队形向中心靠近,然后拼成和平鸽图案,“当时孩子们已经练得差不多了,但大家都觉得不够惊艳。”
一次次不断修改,童雷带领的团队提出,是否可以设计充满童趣的冰雪元素,与孩子们一起互动。“有一次,地屏什么也没显示,孩子走到黑地屏上,忽然发现自己脚下的雪花会跟着他们跑,跑得快雪花会拉出很长的轨迹。”童雷说,孩子们在现场开始疯玩,张艺谋则被这个场景感动,这正是他想追求的淳朴、浪漫、自然的呈现效果。
张艺谋说:“和平鸽环节只有短短三分多钟,但让我深深体会到文化自信是多么重要,唯有这样才能呈现自然、轻松、自信、快乐的状态。”
勠力同心筑梦想
覃皓珺
红旗飘飘,火炬“飞扬”;勠力同心,共筑梦想。全球瞩目之下,奥运之火又一次在国家体育场点燃。中国的首都——北京,这座古老而伟大的城市,成为全球首座“双奥之城”,创造了奥运历史新篇章,也向世界展现着中国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
开幕式上,来自中国各个民族、各行各业的代表,在《我和我的祖国》悠扬旋律中托举起的五星红旗,在亿万人共同见证下冉冉升起。回顾往昔,百年前的“奥运三问”,中国已经用震撼世界的成就予以最有力的应答。面向未来,百年大变局下,中国正在新征程中书写更多更精彩的“中国答卷”。
冬奥会,是中国人民携手兑现的承诺。
中国人民的智慧,凝聚在冬奥会筹办的细节之中。“冰丝带”“雪飞天”,一座座冬奥场馆展示着中国创新创造的科技成果;旧馆改造、绿色交通,每一份冬奥方案,体现出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点点滴滴,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相得益彰。
中国人民的担当,展现在齐心保障冬奥会的合力之中。筹办过程历经新冠肺炎疫情考验,所有场馆设施仍如期完工、各项防疫举措有效落实,中国建设者、志愿者们的身影,活跃在冬奥会赛场内外。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畏挑战、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给了冬奥会成功举办的坚强底气,完美兑现了冬奥之约、中国之诺。
中国人民的热情,体现在全民参与冬奥会的过程之中。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开始筹备冬奥盛会,冰雪运动在中国各地生根发芽,冬季运动的热潮席卷神州大地,超过三亿人踏上冰雪、爱上运动、乐享健康。“中国实现了超过三亿人从事冰雪运动目标,这是前所未见的伟大成就,将成为本届冬奥会向中国人民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重大贡献,也将从此开启全球冰雪运动的新时代。”这是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作出的判断。
“新春快乐,虎年大吉!”开幕式上,巴赫用中文献上祝福。中国的虎年意味着勇气和力量,也承载着中国人民健康幸福的寓意。北京冬奥会属于中国人民,更属于世界人民,必将成为世界人民与中国人民乐享的一份虎年大礼。
冬奥会,也是世界人民团结共荣的时代盛会。
“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团结的灯塔”。冰雪之约,来之不易。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宛如一道划破阴霾的光,给予新年伊始的世界温暖和希望。
在奥林匹克精神感召下,来自各国的数千名运动员奔赴冰雪之约。旧友新朋,欢聚一堂,一些国家首次派团出席冬奥会,在奥运村体验到宾至如归。
“我们将竭诚为世界奉献一届奥运盛会。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年寄望,已然成为现实。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各国运动员追逐梦想的舞台,更是全世界人民彼此了解、团结互助、携手拼搏的庆典。赛场之上,我们不能仅凭胜负论英雄,同时英雄也要敢于争先夺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英雄不在于眼前一时的荣誉和成败,更在于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奋斗与坚守,这与“团结友爱、公平竞争、相互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不谋而合。
“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相呼应。
在“双奥之城”北京,在与奥林匹克精神紧密相契的中国,人类体育精神和世界文明的炬火,必将穿越时空、照耀历史、直抵人心。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覃皓珺)、北京日报微信编辑:李颖
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推荐新闻